
Copyright© Yylq Govemment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龙山新闻网 新闻热线:0743-6228742
主办单位:龙山县委宣传部
承办单位:龙山县融媒体中心 湘ICP备18012182号
通讯员系统登陆
龙山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彭杰
1970年4月,对于这个改变生命轨迹的时间,哪怕时隔五十个春秋,我仍清晰地记得。那是我举家下放到大安落户大红公社猫耳洞的日子。
当时,我祖父母、父母和7姊妹共11口人(还有一个哥哥已经下放到别处),从长沙橘子洲被组织安排下放到龙山县大安乡。那年,我19岁,大概读初中二年级的样子,我在家中排行老三,最小的妹妹还在上小学。
一个省会城市的菜农家庭转变成湘西山区之巅的农民家庭,其间所要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。大安乡属高海拔山区,天气寒冷,当时印象最深的是经常要在大雾笼罩的天气里做工,雾气很重,能见度低,很难适应,加上山区的劳作方式与长沙有很大的区别,在做薅苞谷等农活时闹了不少笑话。特别是刚到的那段时间,一家人都不会煮苞谷饭,最后只好烫成苞谷饼。
所幸,当时知青办和大队为我们家修了一座新屋,全家只要直接入住,组织也给我们家安排了一年的口粮,让我们这个家庭度过了最难的过渡时期,日子虽然很苦,但也温馨和谐,逐渐地稳定了下来。
接下来的日子,因为家庭人口多,工分拿得少,吃不饱饭成了问题,一餐饭全家一大锅洋芋都不够,还因对山区生活方式不太适应,日常口粮搭配不合理,导致家中经常缺粮。这时,乡亲们都经常帮忙,特别是在药厂村的年轻小伙郑大兴,走进了我们的家庭生活。他看我们这个外地家庭,人生地不熟,生活也不适应,就十分热心地帮助,经常教我们做工,帮我们做工;在家中缺粮时,还时常送粮食,帮着借苞谷、红苕,帮助我们渡过难关。
1973年,郑大兴用淳朴、善良、勤劳打动了我,我们结了婚,组建了家庭。我也跟着他去药厂村,一去就是6年。期间他也很心疼我,粗活、重活基本上他一个人全包了,没有让我吃过苦。
1979年,是一个让我刻骨铭心的年份。那年,落实知青政策,我们举家迁回,而我也动过迁回的念头,但一边是魂牵梦萦的故乡和亲人,一边是不能割舍的丈夫和孩子,让我很难抉择,在与家人反复商量下,大家都支持我留在龙山。最后,我选择留了下来。
扎根龙山,无怨无悔。知青岁月,虽然很苦,但是它让我成长,让我收获了爱情和家庭,让我成了地地道道的龙山人,龙山已经是我的故乡。在龙山的日子里,虽然因为超生,组织未给我安排工作,但也我给转了居民,补贴了500多元安置费,让我和老公创业做生意有了基础,成为了当地的第一个万元户,受到了县里的表彰。后来,我还当上了县政协委员,为当地群众代言提案,为龙山发展建言献策。
如今,古稀之年的我,家庭幸福和美,儿孙绕膝,4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,我自己每个月社保有2000多元,现在经常和丈夫去旅游,享受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,北京、香港、越南、西安、上海都去过。
责编:朱柯源
来源:龙山县融媒体中心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龙山:绿水青山织锦绣
县老干幼儿园“晒秋”活动点亮童心农耕梦
县老干幼儿园开展推广普通话系列活动
龙山多部门联合开展第十个中华慈善日系列主题宣传活动
龙山县果利河综合整治工程PPP项目接受年度绩效考核
县市监局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
12345热线再收群众表扬 热心耐心服务获肯定
龙山县干部培训班赴黔江开展现场教学
下载APP
分享到